做“有志、有识、有恒”之人
清《曾国藩家书》中有这样一则家训:“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”意思是说“文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见识,第三要有恒心。”
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要“三有”,“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则不甘为下流;有识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”。“三有”阐述了读书的要诀,更诠释了人生的真谛。
有志,则不甘为下流。志,乃目标志向,带着目标去学习,就如同行船有了前进的方向,黑夜有了指路的灯塔。志,是方向,更是前进的动力。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回答“为什么而读书?”的问题时,清晰而坚定地说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,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:“好哇!为中华之崛起,有志者当效周生。”是的,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,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,就要振兴中华,读书,就要以此为目标。正是抱着振兴中华的读书之志,周恩来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,中国共产党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,成为中国人心中最敬爱的周总理。
有识,则学问无尽。识,乃学识、见识,有见识才不会因有了一点学问而满足,才会求知若渴,不断充实自己,所谓学海无涯、学无止境,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,六岁入塾读书,八岁能读四书、诵五经,十四岁能读《周礼》《史记》《文选》。道光十八年(1838)中进士,入翰林院,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,与大学士倭仁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,以“实学”相砥砺,他修身律己,以德求官,以学为先,以忠谋政,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青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: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。上山放羊,他揣着书,把羊圈在山坡上,就开始看书;锄地到田头,一休息,就拿出《新华字典》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;为了一本《浮士德》,步行三十里路去取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我爱好很多,最大的爱好是读书,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”伟人尚且将学习融入生活,我等更要知学无止境,做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”之人。
有恒,则无不成之事。恒,乃坚持有恒心,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凡事贵在坚持,读书学习亦是如此,正如泰戈尔所说:“命运的主宰者是自己,而自己的主宰者是意识。对我们有价值的,并不是在学校念过书的事实,而是求学的态度。学,可以立志;学,可以成才;学,永远不能停止。因为只有学习,才使你的人生更深刻,只有学习才使你对这个世界看的更完整,更对自己国家奉献价值。”古人也有言:“苟有恒,何必三更起五更眠;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十日寒。”其实,读书有恒和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,在这个大数据时代,社会发展相当迅速,若不能做到终身学习,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更谈不上成才成功。
其实,有志,有识,有恒,三者相辅相成,不可分割。有志,方能有方向和动力;有识,方能永远谦卑,求知若渴;如此这般,才会有恒。可见“有志,有识,有恒”是读书之道,更是为人之道。